本文作者
- admin
- 圈主
- 樓主
Ta的圈貼
以特色苗木產業繪就鄉村振興魅力新畫卷
桐柏縣大河鎮位于桐柏縣城北部,距縣城18公里,全鎮林地面積17.8萬畝,森林覆蓋率達78%以上,素有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之稱,自然生態條件優越。近年來,在縣委、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,大河鎮依據地理環境、區域優勢、產業優勢,全力打造林業大鎮、生態大鎮、苗木產業大鎮,大力推動苗木產業提質增效,苗木產業已經成為大河鎮的支柱產業、傳統產業和富民產業。
大河鎮自然條件優越,適宜苗木花卉生長,苗木種植歷史悠久,群眾基礎廣泛,鎮黨委、政府因勢利導,把發展苗木產業作為增加農民收入、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。近年來,大河鎮科學規劃、加強引導,充分發揮“全域黨建”制度優勢,由苗木產業發展聯合黨支部牽頭,積極運用“合作社+企業+農戶”模式,引導企業、苗木合作社、苗木種植大戶和群眾走精品化苗木培育路線,對現有常規樹種進行精細化、標準化、特色化培育,大力推動苗木產業提質增效。目前全鎮現有苗木種植戶2000余戶,其中種植大戶50余戶,建成了以土門、上河為中心的苗木花卉長廊1萬余畝,現有成品苗木近5000多萬株,擁有經濟效益較高的大葉女貞、五角楓、桂花、銀杏、欒樹、皂角、月季、櫻花等30多個品種,年效益達1000余萬元,一批苗木種植戶已成為致富帶頭人,帶動鄉鄰走上增收致富之路。
苗木產業特色強、種植經驗足、帶貧效益好。大河鎮苗木產業發展形式活躍,創新“合作社+企業+農戶”產業發展模式,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、苗木種植大戶和林業發展有限公司,積極開展扶農助農帶農工作,帶動農戶3000余戶發展苗木產業,苗木產業發展已形成規模,產業結構明晰,產品銷售渠道穩定,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,積極帶動了大河鎮經濟發展。
大河鎮苗木種植起步較早,群眾積極性高,基本上家家都種樹,群眾苗木種植時間長、經驗豐富,種植技術已成熟,苗木產業收入已成為群眾的主要收入,戶均增收5--10萬元。大河鎮在增加苗木產業規模、提升苗木產業精品的基礎上,開展示范帶動,積極引導農戶發展苗木產業,逐步形成模式發展苗木產業,戶均增收3--5萬元。
為做大、做強、做優苗木產業,大河鎮黨委、政府科學謀劃產業發展思路,創新工作方法,改進服務方式,強化協調配合,形成工作合力,為苗木產業化發展提供有力保障。
立足產業優勢,推進轉型升級。大河鎮以建設“茶林大鎮”為目標,科學規劃,精心實施,按照規模化種植、區域化布局、產業化經營的要求,不斷調整和優化苗木產業結構,推進形成全鎮苗木花卉共繁共育、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。積極開拓苗木產業發展新思路,引進苗木種植企業和專業合作社,連片種植,規模發展,開拓大河鎮苗木產業發展新局面,傾力打造苗木種植基地,累計發展 500畝以上花木苗圃基地10個,累計培育金葉女貞、桂花樹、五角楓、木瓜等綠化景觀植物5000余萬株,打造18公里苗木長廊,種植面積4.5萬畝。
通過實施山坡林地流轉,將無勞動力戶和長期在外務工戶的山地流轉至專業合作社或公司,統一種植管理,打造精品苗木,實現農戶流轉資金增收。同時,合作社或公司可以吸納周圍群眾務工,實現農戶務工收入增收。以市場為導向,以精品培育為重點,把工作重心從苗木種植轉移到打造精品苗木上來,走精品化發展路線,注重市場品牌的塑造和維護,以精品培育為支點,促進苗木產業轉型升級、創新發展。
培育龍頭企業,助力鄉村振興。利用苗木產業種植基地作為招商引資主要陣地,積極引進企業入駐,通過與專業咨詢公司的合作,科學規劃苗木產業布局,把苗木產業做大、做優、做精、做強,推動優勢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,構建有龍頭、有骨干、有集群的產業發展格局,促進企業提檔升級、集聚發展。創新企業參與鄉村振興新機制,建立健全農戶、投資者緊密聯結的利益分配機制,重點扶持一批種植大戶和苗木合作社,形成良性互動、共同發展新格局,有力地推動農業全面升級,農村全面進步,農民全面發展,最終實現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。切實發揮好示范帶頭作用,以上河、土門等村為重點,輻射帶動其他行政村發展壯大苗木產業,通過協調、鼓勵種植大戶和合作社,積極與農戶對接,既在銷路上對農戶進行幫扶銷售,同時對管理知識薄弱的農戶進行培訓,提高管理水平,打造高質量、高水平的精品苗木市場。
實施品牌戰略,提高整體形象。今后幾年,大河鎮將把培育、打造特色品牌建設作為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重點,全面實施品牌戰略,切實提高苗木市場的知名度和競爭力。提高對品牌的認識,增強苗木生產者和經營者的品牌意識,引導群眾強化精品苗木品牌意識,樹立品牌強鎮富農觀念,激發群眾持續培育和打造品牌的自覺性和積極性。建立健全苗木產業市場營銷網絡,通過銷售大戶、合作社和農林公司建立銷售示范基地等,形成具有大河特色綠色苗木基地,同時,通過舉辦大型觀摩推介活動,拓展市場。切實保證苗木的產品質量,提高標準化基地建設水平,引進、推廣苗木種植管理新工藝、新技術,提高標準化水平,切實達到高質量水平,把生態效益更好轉化為經濟效益、社會效益,堅持走生態美、產業興、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