落后兩百年?國內苗木品種化如何迎頭趕上

 
點擊 80回復 0 原帖 2021-11-08 14:14

 

原創: 蔓蕉蘅蕪
編輯,設計:李占一
求關注,求分享



英國植物學家亨利·威爾遜說過,“假若中國原產的花卉全都撤離而去的話,我們的花園必將因之黯然失色”。中國有“世界花園之母”的美譽,復雜的地勢地貌造就了豐富的植物群落,植物多樣性豐富程度堪稱世界第一。



但是目前,我國與歐美等國在園藝品種的創造方面卻有著兩百年以上的差距。中國原產的觀賞植物有7900多種,但多數種類尚未開發,苗圃地里大面積種植的仍是未經改良和選育的原生種。



權威數據顯示,中國觀賞植物種質資源占世界的65%,苗木種植面積占比高達77%,而園藝品種的數量占比卻只有0.2%。



優質苗木品種的匱乏正在制約著國內園林行業的高質量發展。



豐富的園藝品種營造出多彩的城市園林



為什么國內苗木的品種化發展進展緩慢呢?是我們不夠聰明,還是我們不夠勤奮呢?顯然都不是。



2018年,我國農業植物新品種權申請量達到4800多件,連續兩年位居世界第一。截至2020年10月底,農業植物新品種權總申請量達3.9萬件,總授權量達1.5萬件。



林業植物新品種的申請量雖然由2011年的139件上升到2020年的1047件,授權新品種也于今年創歷史新高,達到552件,但相比農業新品種及國外同領域,依然差距巨大。



近些年的林業授權品種數量



以椴樹屬為例,在國外,美洲椴、小葉椴、大葉椴、銀椴等4種椴樹有60余個園藝品種,而國內有32種椴樹,卻一個園藝品種也沒有。國內湖北紫荊的園藝品種數現已突破兩位數,但與國外加拿大紫荊近百個園藝品種相比,還存在較大差距。



筆者認為,國內苗木品種化發展緩慢的原因,不是資源問題,也不是創造力問題,授權品種生存環境不佳是主要原因之一。國內對授權品種的尊重程度較西方發達國家還遠遠不夠。一些人不僅不尊重苗木新品種權,甚至還詆毀、侵犯,導致品種權人的利益無法保障,選育新品種的動力也就嚴重不足。



舉報收藏 0打賞 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