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些被吹倒的樹木確實有其自身的缺點,例如,大樹冠,淺根,茂密的樹葉等。這些是樹木的典型特征。其中,桃花心木和南洋楹生長迅速,但它們的樹枝較脆弱,臺風席卷時自然會被吹掉。實際上,我們現在看到的缺點恰好是我們在一開始就看到的優點。
在城市最初的綠化過程中,必須選擇生長速度快且景觀形狀良好的樹木。那么,我們需要用完全抗風的植物代替原有的植物嗎?這有點極端,例如,在國內外的研究中,由于棕櫚植物的葉片稀疏以及莖和葉片內部豐富而有力的纖維,其抗風性非常強。棕櫚植物不受臺風侵害,這本身就是數千年自然篩選的結果。
除了樹種本身的問題外,種植方式也是一個大問題。例如,在這個臺風中表現較差的榕樹在自然狀態下并沒有以這種方式生長。無花果樹上有許多氣生的根,如胡須,它們會依附在其他樹上,形成扼殺。在澳大利亞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,該模型可以幫助榕樹和中心的大樹更好地抵抗臺風。但是,在城市綠化中,不可能創建如此凌亂的景觀。榕樹之類的樹木種植在太淺和太小的坑中,以至于其氣生根無法與土壤接觸,因此自然不會具有良好的抗風性。

綠化樹種需要提供花朵和水果,還需要為鳥類和野獸提供睡眠以有機地匹配不同類型的樹木,這是管理城市生態系統的真正方法。說到這,在城市種一棵“正確的”樹真的不容易。
城市是生態系統。它與自然之間存在差異和差異,在開發過程中將不斷對其進行篩選和發展。這個城市中沒有任何樹種可以完美解決所有需求。如何根據道路綠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搭配是真正的解決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