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肅省定西市地處以干旱著稱、曾經“苦瘠甲天下”的隴中高原,經過20多年實施退耕還林工程,如今這里延綿不絕的山巒滿目青黛,光禿禿的旱塬披上了“綠絲毯”。
尤其是2014年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,定西市堅持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互促,山、水、林、田、路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模式,打造隴中百萬畝生態產業示范區,大力培育富民產業,帶領農民群眾走上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生態致富路。
旱塬變綠塬
定西是中華民族黃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,歷史上曾有“天下富庶,無如隴右”的繁榮盛景。到了近代,由于自然、社會等原因,定西成為全國最貧困、生態最脆弱的地方之一,山大溝深、植被稀少、自然災害頻繁、水土流失嚴重、地形破碎,生產、生活條件惡劣,社會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制約。
1999年,“退耕還林、封山綠化、個體承包、以糧代賑”的退耕還林政策率先在甘肅試點。定西是甘肅省退耕還林的重要地區。2000年,定西市退耕還林工程開始實施。前一輪完成退耕還林還草、荒山造林、封山育林任務共計352.98萬畝,取得了巨大的社會、生態和經濟效益。
2014年,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啟動實施,定西市生態環境建設再一次借勢提速。全市打造隴中百萬畝生態產業示范區,堅持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互促,山、水、林、田、路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模式,統一規劃、綜合治理、分步實施,大力培育綠色產業、富民產業。探索出大戶流轉、綠化公司和林業合作組織承包以及“退耕農戶出資、工程隊實施”等多種工程實施方式,有效化解了分散農戶造林困難多、質量低、成果鞏固難、經濟林產業化程度低、難以適度規模經營等問題。林業部門嚴把規劃落地、作業設計、苗木供給、整地栽植、撫育管護、檢查驗收“六關”,確保工程建設質量。全市共投資13.36億元,累計完成工程建設任務87.35萬畝。
目前,定西市林地面積達1027.97萬畝,森林面積346.29萬畝,森林覆蓋率12.1%,境內草原面積1082.89萬畝,可利用天然草原面積977.76萬畝,濕地保有量穩定在28.95萬畝。
向林要效益
定西市將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與脫貧攻堅、生態移民、異地搬遷工程緊密結合,優先向符合退耕還林范圍的貧困戶、生態移民戶、異地搬遷戶傾斜,讓他們享受政策補助,增加收入,盡快脫貧。任務覆蓋全市7縣區119個鄉鎮1738個行政村17萬退耕還林農戶,實施面積24.9萬畝,享受補助資金2.98億元,52萬人直接受益,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0萬人。
結合退耕還林工程建設,定西市累計興修農田道路和林用通道820公里,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到哪里,道路就修到哪里,有效改善了農村基礎條件,方便了農民生產生活。
農村陡坡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后,改變了農民傳統的廣種薄收耕種習慣,農民群眾可以在條件較好的土地資源上集中生產要素投入,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,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,涌現一批規模大、質量高的種苗及經濟林果示范基地。果蔬、林藥、養殖、種苗花卉、油用牡丹等區域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,為發展地方經濟和農民增收致富增強了后勁。
全市依托退耕還林工程,大力培育富民產業,已建成以蘋果、核桃、梨等為主的特色經濟林果8.97萬畝。通渭縣發展新一輪退耕還經濟林基地3.9萬畝,目前掛果(采花)面積為3.35萬畝,年產量40萬噸,產值1.29億元。漳縣新建經濟林1.66萬畝,其中核桃1.02萬畝,花椒、沙棘等0.54萬畝。著力打造了通渭隴川蘋果、金銀花,隴西通安驛鎮核桃等一批上規模、高標準的經濟林果示范基地,提高了退耕地產出。國土綠化進程明顯加快,林草植被面積不斷擴大,森林資源持續增加,退化的森林植被得到恢復和重建,區域生態環境正在逐步改善,全市人居環境持續向好發展,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互促共贏。
退耕還林工程種苗造林和現金補助間接或直接增加了農民收入,轉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,將農民從貧瘠的土地上解放出來,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,從事多種經營,獲得更多收入,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的進程。
各種民間和社會資本也逐漸投向以退耕還林為主的生態建設,“把林當糧種,向林要效益”。通渭縣依托退耕還林工程將發展紅色旅游和革命傳統教育、愛國主義教育緊密結合,圍繞榜羅鎮會議舊址,在平襄鎮南北兩山、常榜、通榜路沿線等主要交通干道創建了一批生態林精品工程,對發展紅色旅游、改善局部生態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。(王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