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越南中部有個古城叫會安,就在距峴港30公里處的海邊,走進這里,就有一種穿越的感覺,仿佛回到了中國的明朝。
原來,會安是占婆國的對外貿易港口,古稱“大占海口”,是古代中國絲綢之路跨出國境后的第一站。據史料記載,在公元5世紀的占婆王朝,這塊彈丸之地已是聞名遐邇的港口,占婆使節北上中國朝拜,便從這里起航。一千年后,時逢越南的南北朝時代,鄭阮兩方勢力互相攻伐,南部的“當家人”阮氏,為擴充實力,曾以優惠條件大力招攬中國人到這里開墾定居,因此,明亡之后,不愿委身事清的明朝遺民,便將越南視為孤懸海外的一處避難所與新天地。并把良港會安作為落腳越南的第一選擇。阮朝還為此賜封這里為“明鄉”,意為“宛如明朝之故鄉”。
整座會安城分為五個區,按照中國不同地區種族劃分,有福建幫、廣東幫、潮州幫、海南幫和客家幫。建起了福建會館、廣肇會館、潮州會館、瓊府會館和作為五幫會館的中華會館等等,還有關帝廟、佛寺、各姓宗祠等。會館建筑雄偉壯麗,金碧輝惶,保持著傳統的中華建筑風貌,分別供奉著媽祖、關公、伏波將軍等,終年香煙繚繞。
在會安,到處是中式、日本式的建筑,而且保存完整,既沒有遭到戰火的破壞,也沒有因修建高樓大廈而拆過。現今完好保存下來的會安許多古建筑、古街道,體現了中國、日本、越南文化與建筑風格的有機結合。街道的布局、建筑的式樣,既展現了中華建筑的古樸和優雅,又融入了當地人的自然審美觀和生活情趣。在這里,既能欣賞到古老的文化傳統,又能感受到濃郁的地域氣息。
1999年,會安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《世界遺產名錄》。那一幢幢中國式古建筑至今仍靜默地佇立著,寫滿了數十代中國移民的鄉愁。中國人來到這里,行走其間,時常會令人生出“他鄉遇故知”的驚喜。滿眼的彩色鴛鴦瓦、天井和木圍欄,既似曾相識,又分明只是初見。
會安的家庭小旅館都很有特色,都是二三層樓高的樣子,門前有個小花園,擺著幾張桌子和椅子供游人發呆。外墻一律是彩色的,有藍有黃有綠,而且都種了好多花花草草的,看得出來,這里生活很休閑,沒有了越南一般城市的嘈雜,只有寧靜與休閑的風景。